
【日常防疫前言】
全球疫情依然嚴重,有什麼日常防疫是我們現今能做的?不僅是戴口罩、勤洗手外,在外也要盡量避免用雙手碰觸眼鼻口,而洗手步驟如果錯誤,細菌量可能不增反減,不僅沒達到防疫效果,可能還不知不覺吃下了細菌病毒而不自知;此外,口罩戴法也是一門學問,要如何戴才能達到最大防護,還有要脫掉口罩時又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讓口罩外層的細菌汙染到雙手或其他地方,這都是要注意以及小心謹慎的地方。
不僅外出防疫,本篇文章也詳細介紹了居家防疫應要注意的各項細節,正確的防疫觀念能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凡事從小地方檢視起,才能獲得最大的防疫效果,期許疫情穩定並迎向美好的未來!
【日常防疫:如何正確洗手】
洗手五步驟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所提供的「洗手五步驟」,分別是:
- 濕:把手弄濕
- 搓:抹上肥皂後,搓揉雙手20秒以上
- 沖:將手上的泡沫沖洗乾淨
- 捧: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 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

而在此次疫情中,除了上面的洗手五步驟口訣以外,疾管署更加強推廣「正確搓手」口訣:內外夾弓大立完。
- 內:搓揉手心,至少5下
- 外:搓揉手背,至少5下
- 夾:搓揉指縫,至少5下
- 弓:搓揉指背與指節,至少5下
- 大:搓揉大拇指和虎口,至少5下
- 立:立起指間,搓揉指尖,至少5下
- 完:用清水沖洗並用乾淨紙巾擦乾,再用紙巾關水龍頭,避免碰觸水龍頭
舊版的口訣為:內外夾弓大立腕,第七個字為手腕的腕,因為手腕也會接觸到空氣飛沫,所以在洗手的時候也不要忘記這個部位,才可以達到更全面的防疫效果。
錯誤洗手的影響
- 洗手後如果沒有擦乾,反而更容易沾黏細菌
- 太過度洗手、碰水,會讓手部肌膚的保護成分流失
- 太常對雙手殺菌或消毒,會讓自身手部肌膚表面的常在菌一併殺死
- 太常使用清潔劑,既使成分溫和,長時間使用仍會傷手
疾管局曾針對民眾的洗手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六成的民眾不知道若是洗手後沒有擦乾雙手,潮濕的雙手仍然會附著細菌,畢竟很多人洗手完後通常就甩乾而已,不會特別擦拭,或者手濕濕的就擦在身上,一樣把外衣上的細菌黏到手上,細菌量幾乎等於沒有洗手,功虧一簣!
下圖染紅的部位是人們在洗手時很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指尖、指腹、指甲與手指的縫隙及角質層、手心的掌紋、拇指根部、手腕等部位,下次洗手也可以檢視看看自己是否也很常遺漏這些地方呢?
若是太常洗手、洗碗碰水,都知道會使得皮膚乾燥,造成「富貴手」,尤其是使用清潔劑,往往會連同皮膚表面的天然保溼成分和皮脂膜都一併洗掉,導致雙手皮膚的防護力下滑,引起手部乾澀的症狀,所以當肌膚的防護力下降,會使得手部更加乾澀,就算只是一般正常的洗手,太頻繁一樣會造成乾澀。
再加上疫情的關係,很多人就算在洗手後,還會瘋狂噴乾洗手、酒精消毒自己的雙手,認為這樣可以得到「雙重保護」,但這其實會讓守護手部肌膚的「皮膚常在菌」變弱,有時甚至會導致手部乾澀的情況惡化,畢竟皮膚常在菌會將皮脂等分泌物分解成甘油,可以增強肌膚防護力與溼潤度的成分,幫助我們維持雙手皮膚的健康,而且當皮膚常在菌正常活動,外來的雜菌也就不易繁殖,故此我們只要「適當」的使用肥皂洗手即可!
手部清洗用品推薦:肥皂/乾洗手/酒精
勤洗手就能很充分達到抗菌的防疫效果,搭配正確洗手步驟,達到有效防疫。乾洗手,或者酒精,是目前很多人隨身攜帶的消毒物品,不論是噴物品,或者是暫時沒有地方可以用肥皂洗手時,都可以往手上噴一下,達到暫時的消毒作用。雖然乾洗手和酒精清潔非常方便,但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乾洗手並無法完全取代濕洗手喔!
- 酒精濃度認知錯誤:75%濃度的酒精能穿透病菌,產生一連串的蛋白質變性、降解,造成病菌和病毒死亡。酒精濃度越高越容易揮發、濃度太低殺菌效果不足,因此正確的酒精濃度才能達到最好的殺菌效果,並非酒精濃度越高越好!
- 用量不足:用量太少的話,酒精並未完整沾附雙手,消毒效果恐不如預期。
- 沒有充分搓揉:使用乾洗手和酒精只是將濕洗手的媒介做轉換,並不代表洗手式也跟改變。噴灑後仍然需要模擬傳統濕洗手的洗手步驟搓揉雙手,如果缺少此步驟則會大幅影響殺菌效果!
- 手上如沾黏髒污或有灰塵、碎屑等顆粒狀髒污,還濕需要有流動水沖洗,才能有效帶走髒污。
【肥皂】
530K+人買過|約 NT$ 10-6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乾洗手】
110K+人買過|約 NT$ 89-60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日常防疫:如何正確脫戴口罩】
如何選擇合適的口罩?
醫療口罩、N95口罩、布口罩,戴哪個才好?
政府一直在宣導,一般民眾只要戴一般醫療用口罩即可。
- 棉布口罩/紗布口罩:僅能過濾較大的顆粒,如飛揚的塵土或沙粒,亦可作為保暖用途
- 活性碳口罩:只能吸附有機溶劑與空氣中的雜質,除非有標記醫療用,不然是無法阻隔病毒或細菌
- 醫療口罩/外科口罩:可以過濾8到9成的病毒微粒、以及飛沫
- N95口罩:名稱中的95,指的是它認證的過濾效果為95%,換句話說,空氣中有5%的顆粒依然是有可能穿透過口罩的,不過我們也要把防禦效果高的N95口罩留給在第一線為全民努力的醫生以及護理人員,唯有全體共同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防疫效果!
另外食藥署曾公布研究調查,部分市售的布口罩,具有阻擋飛沫的效果,對於一般的健康民眾,在通風環境或開放空間,及與人距離1公尺以上時,其實已具備足夠防護力,但若是飛沫中的水氣流失,只剩下病毒,病毒直徑因為比較小,依然是有辦法穿透布口罩的,因此仍是戴一般醫療用口罩為最為有效的防疫做法!
兒童可以戴大人口罩嗎?
兒童口罩有分學齡前和學齡期,三歲以下幼兒使用一般兒童口罩,對他們來說幾乎都太大了,而且到了小四以上的學童,又戴不下兒童口罩,或者太緊感到悶熱,這時候配戴大人口罩又會覺得太鬆,戴口罩主要就是預防接觸空氣中的飛沫、細菌或病毒等,若口罩太鬆,臉部與口罩還有過大的縫隙,就可能達不到防護的效果,若是覺得兒童口罩太小,也是可以戴大人口罩,但就要注意空隙,可以把口罩的掛線打個結,只要能夠完美貼合臉部,形成防疫保護效果,兒童也可以戴大人口罩!
口罩正確戴法4步驟
口罩正確配戴4步驟:開、戴、壓、密,缺一不可。
- 開:先檢查口罩是否破損,有破損代表沒有防護效果,建議更換。國健署指出,不管配戴者的健康狀況如何,配戴時都是有顏色的面朝外,這樣的配戴法與口罩的設計及材質有關,一般醫療用口罩外層是有顏色的不織布,會經過防潑水處理,可預防飛沫傳染,中間層是靜電過濾層,具有過濾細菌的效果,最內層則採用吸水材質,可吸收配戴者所產生的口沫,也因此在配戴時一定要有顏色那側朝外,達到良好防疫效果。
- 戴:將兩端鬆緊帶掛於耳朵上,鼻樑鐵條固定於鼻樑上方,口罩完全攤開拉至下巴,若必要可打結調整鬆緊帶長度,維持臉部密合度,也可以先對摺好鼻樑鐵條再戴上口罩,使用順手即可!
- 壓:雙手食指均勻輕壓鼻樑鐵條,使口罩與鼻樑形狀達到緊密結合,才不會留有空隙。
- 密:可透過鏡子輔助或觸摸確認口罩是否正確緊密配戴,包含內外側、帶子鬆緊、鼻樑鐵條形狀等。
正確脫口罩3步驟
脫口罩,絕對不能碰到口罩表面,也就是有顏色的那一面,在脫下口罩的時候,儘量不要接觸到口罩的表面,正確脫口罩3步驟如下:
- 耳:拿著口罩的耳掛或橡皮筋將口罩拿下
- 折:丟棄口罩的時候建議將口罩內側朝外反摺,並丟棄到有蓋的垃圾桶
- 洗手:丟完後就要「馬上洗手」,才可以有效避免病毒!
有人曾傳要將口罩剪碎再丟棄,起源是某些國家的不肖業者會將拋棄的口罩重複販售,在台灣其實這個動作很不必要,況且剪刀也會沾染到口罩上的細菌,只要記得將口罩反摺過後丟棄,再馬上洗手即可!否則防疫不全恐讓自己暴露在更多病菌中。
口罩消毒後可以重複使用?
口罩作為一種「拋棄式」醫療用品,理應「一次性使用」。但因為現在口罩已成為大家日常外出的基本配備之一,口罩的消耗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大家想必都會思考口罩的可重複使用性。
在此引用職業安全衛生署整理了在「口罩不足的情況下」如何以較低的風險重複使用的懶人包彙整。但是小柯還是要再次提醒大家,如果有新的口罩可以替換,當然還是建議口罩用過後拋棄更換成新的喔!
哪些情況下不能重複使用口罩,且要直接丟棄換新?
- 醫療人員執行完會產生生物氣膠的治療工作後
- 口罩接觸呼吸道與鼻腔分泌物或其他體液後
- 與染病患者近距離接觸後
- 進出醫院等較具有感染風險的環境之後
口罩不夠時,如何重複使用?
- 做好手部清潔與消毒後,再穿戴口罩時落實消毒與防護
- 穿戴口罩時應盡量避免碰到口罩的內裡
- 脫下的口罩暫存在指定的存放區或是乾淨通風的容器中,例如紙袋、信封袋
推薦採用信封暫存口罩是因為:戴過的口罩上會有我們呼出的水氣,而信封剛好可以幫助吸收水氣、保持口罩乾燥,在應急的的情況下可以這樣使用。脫下的暫存口罩不能與他人共同擺放,以免交叉汙染!
重複使用的口罩,要怎麼消毒才安全有效呢?
O 乾熱滅菌法
O 紫外線滅菌法
X 酒精消毒法
X 手揉清洗法
X 高溫高壓消毒法
研究顯示,酒精消毒容易破壞口罩表面的塗層,蒸鍋、高溫高壓等方式也可能會讓口罩的有效保護率降低至95%以下。為了維持口罩的保護力, 大家務必要採用正確的方式消毒喔!
【居家防疫面面觀】
客廳/臥室
放置外出衣物/包包的固定區域
外出衣物不一定每天清洗,尤其是大衣外套、牛仔褲等,或者背出去的包包,重複使用再清洗的機率很高,就可以先放置在置物籃,並放置在通風處,避免細菌在密閉空間中飄散,若是擔心小孩或者寵物會去觸摸到,也可將這些外出衣物或包包掛在掛衣架上,減少病菌被他人接觸到的機會,達到防疫效果。
【置物籃】
22K+人買過|約 NT$ 40-20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掛衣架】
6K+人買過|約 NT$ 200-888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丟棄口罩的垃圾桶
在前一段已經說過最好將口罩丟棄在有蓋的垃圾桶中,避免口罩的細菌汙染了室內,若使用了沒有帶蓋的垃圾桶,很容易在被寵物打翻垃圾桶後,整個室內就會充滿病菌,非常危險,因此使用有蓋的垃圾桶,並且定期清理消毒蓋子內部,才能達到良好的居家防疫。
【有蓋的垃圾桶】
10K+人買過|約 NT$ 45-50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MOMO商城
浴室/廁所
洗手
洗手時除了一定要用肥皂、抗菌洗手乳外,前面段落也有提到,洗手完後一定要擦乾,因此可以在廁所或浴室的洗手台旁邊放置一個擦手巾,並確保手有洗乾淨以及擦乾淨。
【抗菌洗手乳】
28K+人買過|約 NT$ 80-40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擦手巾】
58K+人買過|約 NT$ 12-15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定期清潔馬桶
廁所馬桶是細菌的藏身處,因此也要落實定期清洗的習慣,不僅落實消毒防疫,也能換得一個乾淨溜溜的環境!近年也開始有智能馬桶殺菌器推出,喜歡嘗鮮的朋友,或許可以嘗試看看喔!
【馬桶清潔劑】
430K+人買過|約 NT$ 49-30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換洗衣物
衣物清潔
衣服沾染了外面的空氣細菌,在清洗的時候一定要使用抗菌的洗衣精、洗衣粉,並盡量將衣物拿去讓太陽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又能更進一步達到殺菌防疫效果。
【抗菌洗衣精】
220K+人買過|約 NT$ 109-59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抗菌洗衣粉】
1K+人買過|約 NT$ 129
預訂:Yahoo!購物中心|MOMO商城
洗衣籃
因為衣物若沒有要立刻清洗,為避免細菌沾染到其他地方,必須將這些未洗的衣物放入洗衣籃,並置放在陽台等通風處,才可以達到居家防疫效果。別忘了,洗衣籃也是需要定期清潔,以免細菌、汗水沾黏!小柯推薦選用塑料材質的便於清洗,若喜歡布料質感的洗衣籃,最好選擇內側有做防水塗層,便於擦拭清理。
【洗衣籃】
17K+人買過|約 NT$ 99-799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門把/開關/水龍頭等常觸摸處
生活中一定有一些地方是我們的手最常會觸碰的地方,不能完全避免不觸碰,像是回到家就會觸摸到電梯按鈕、門把,進到家中立刻洗完手後,還是會觸摸到電燈開關、插座開關、水龍頭等地方,除非聲控,不然很難完全避免碰觸,這時候就要落實家中定期消毒殺菌,無論是用酒精、乾洗手、肥皂水、次氯酸水等溶劑清洗。
【次氯酸水】
7K+人買過|約 NT$ 250-699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清潔手套。圖片來源:glovesmag
次氯酸水主要用於環境清潔,要避免使用在人體,千萬不能當作乾洗手使用,所以在使用時最好戴著手套,使用後須洗淨風乾,以便保存。
此外,由於次氯酸水穩定性差,保存期限不長,久放會失去效果,且在照光照射下容易分解,存放時要保存在不透光容器,且要記得放置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免誤食風險。如果沒有不透明容器,可以用錫箔紙包覆容器外部,一樣能達到遮蔽光線的效果喔!
【清潔手套】
120K+人買過|約 NT$ 60-699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家中其他注意事項
- 保持家中空氣通風。
- 保持乾淨:可使用空氣清淨機保持空氣清新、使用抗菌地板清潔劑維持地面乾淨。
- 常備醫療箱:包含滅菌紗布、滅菌棉花棒、酒精棉片、止血帶、透氣膠帶、三角巾、彈性繃帶、網狀繃帶、優碘等必需藥(物)品、生理食鹽水、ok蹦、體溫計或耳溫計以監測體溫、口罩、手套、放置口罩的塑膠袋等。
【溫度計】
23K+人買過|約 NT$ 500-2,000
預訂:MOMO商城
【外出防疫面面觀】
- 減少不必要的觸碰:尤其是很多人會觸碰的地方要特別留意,像是:辦公室電梯按鈕、學校飲水機按鈕、廁所門把、公車捷運的把手等,在外摸完絕對絕對不要摸臉,也不要觸摸眼口鼻!
- 減少外食:如需外食時,建議自備環保餐具,降低禍從口入的機率。
- 外出務必配戴口罩:必須特別注意口罩不可以弄濕,否則將會失去保護作用。
- 私人車內不可鬆懈:雖然是自己的密閉空間,但一樣會有來自外來的細菌病毒,要做好車內定期消毒。
- 清潔用品隨身攜帶:乾洗手、抗菌濕紙巾等都可以隨身攜帶達到防疫消毒。
【環保餐具】
50K+人買過|約 NT$ 100-30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
【車內清潔劑】
1K+人買過|約 NT$ 170-630
預訂:Yahoo!購物中心|MOMO商城
【抗菌濕紙巾】
50K+人買過|約 NT$ 65
預訂:Yahoo!購物中心|小三美日|MOMO商城